“交通排放模型培训及国际交流沙龙”活动在深圳举办

日前,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下称“深城交”)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未来交通实验室联盟、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联合举办的“交通排放模型培训及国际交流沙龙”活动在深圳举办。

 

来自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武汉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11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分享交通排放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就交通排放核算评估及治理以及有关新能源汽车与低碳交通发展策略进行了广泛地交流探讨。

 

 

瑞士INFRAS欧洲交通排放模型专家Benedikt Notter在活动中为参会者进行了CRTEM模型(中国道路交通排放模型)培训。CRTEM模型是欧洲HBEFA模型在深圳市进行本地化的成功应用,深圳市CRTEM模型经验为中国各地城市交通排放模型构建提供了借鉴。Benedikt Notter详细介绍了模型的理论方法和构建过程,并为学员进行了实例操作培训。

 

 

在由深城交专业总师吴岳主持的交流沙龙上,参会嘉宾作了精彩的分享。德国GIZ技术顾问吴英杰分享了中德低碳合作项目发展,Benedikt Notter针对交通排放模型的应用场景以及欧洲的典型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生态环境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马冬发表了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低碳发展政策建议的观点与展望,暨南大学郑君瑜教授、中山大学刘永红教授分别就多尺度机动车动态排放、基于城市大脑的车辆精细化排放研究进展作前沿分享,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古添发、深圳环境科学研究院梁永贤、香港科技大学姚腾博士分别针对道路交通污染排放特征、港口船舶排放核算及空气污染影响、交通污染排放的监测与模拟展开讨论和分析。

 

圆桌讨论环节,嘉宾及参会人员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交通部门排放核算、交通污染监测与控制等展开了交流和讨论。在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发展的讨论中,多位嘉宾提出要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评估新能源汽车对环境的影响,绿色交通发展不应该只考虑“电动化”,而是以可持续和“零排放”为目标。在交通排放监测、核算及排放模型构建方面,一方面交通排放监测手段和力度需要加强,另一方面模型作为全面把握交通排放状况的工具也必不可少。同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形成产业链的合作联盟是推动交通低碳发展的强大助力。

 

 

深城交自2013年开展交通排放研究,2017年成立交通碳排放工程实验室,目前已建成国内首个城市级全方式交通排放与扩散监测综合应用平台——深圳市交通排放监测平台。该平台为交通环保政策决策、评估重大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环境效益提供支撑。后续深城交将持续积累深圳交通排放平台应用经验,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污染综合防治,推广标准和技术产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