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田机场到深圳国际航空枢纽 | 深圳特区交通40年系列之①

深圳机场位于珠江口东岸的滨海平原上,距离深圳市区32公里,经过29年的开拓进取,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境内唯一拥有海、陆、空、铁联运的现代化国际空港。

回顾过去,深圳机场从滩涂地起步,持续书写着民航发展史上的“深圳奇迹”,构筑了鹏城的“第一会客厅”,为深圳及周边地区市民架起联通世界的空中桥梁。

深圳机场的腾飞离不开深圳经济发展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透过深圳机场这扇窗口,回顾与感受过去40年深圳特区的拼搏进取与沧桑巨变。

 

滩涂上崛起腾飞之翼,空港枢纽带动开放新格局

 

1982年,尽管深圳仍处于起步初期,深圳市委市政府根据特区发展的前景,意识到建设一个国际机场对深圳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深圳靠近香港,深圳机场的建设受到中外各方面的重视。根据国务院《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精神,经省政府和国家民航局批准,很快成立了机场工程可行性研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织专家,从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比较论证,于1985年将宝安的黄田村选为深圳机场场址,为深圳机场早日动工打下了基础。

 
 
深圳国际机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1984年)

 

深圳机场所在的黄田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只是一片滩涂,周围基本只有农田。当时为筹建机场,专家组对黄田、后海湾、西乡、羊台山、南头、福田等十多个场址作了调查研究。经过多番实地考察和激烈讨论,最终把地址定在了宝安县黄田村。黄田能够最终打败羊台山、白石洲等其他选址,除了净空条件和气象条件较好,能保证跑道质量和飞行安全外,当时宝安远离特区,发展相对落后也是一大原因。从今天深圳的城市发展看,选择黄田既保证了深圳的城市发展空间,又有力带动了宝安地区的后续发展。

 
 
深圳机场建设前后对比

 

历经十年左右时间,深圳机场实现从规划到落地的飞跃,不断引领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枢纽展露雏形。1988年12月,深圳机场在深圳市宝安区黄田村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1989年5月,深圳机场作为我国民航第一个由地方政府自筹自建、实行企业化运作的机场破土动工,开启了深圳航空业时代。1991年10月12日,深圳机场正式通航,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亲自剪彩。深圳机场从开工奠基,到顺利实现通航,仅仅不到三年时间,创造内地机场建设速度之冠。深圳机场的建成通航,为深圳经济社会腾飞插上了翅膀。

 

 
深圳机场奠基典礼现场
 
 
深圳机场通航典礼

 

扶摇而上,屡创民航业的“深圳奇迹”

 

在通航后的短短十多年时间内,深圳机场依托深圳城市与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实现了客运量从百万至千万的跨越增长,也实现了基础设施的飞跃升级,在中国民航发展历史上书写了一个个“深圳奇迹”,为深圳迈入国际航空枢纽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根据1987年《深圳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深圳机场通航后旅客吞吐量将达到88万人次。实际1991年通航后,深圳机场第二年航线就增至几十条,并实现166万人次的年客流量,比预测多了一倍。1993年3月,深圳机场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同年5月,南航深圳至新加坡国际航线开通,标志着深圳国际机场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深圳机场便跻身全国四大繁忙空港,仅次于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机场创造了多个“最快”记录——内地建设速度最快的机场、吞吐量增长最快的机场、国内最快速度对外开放的国际空港。

 
 
深圳机场首条国际航线开通典礼

 

2001年9月18日,深圳黄田国际机场正式更名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除了体现地域特色外,“宝安”与“保安”谐音,有“保护平安”之意。在新名的庇护下,深圳机场的成长奇迹仍在持续。2003年,深圳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正式跨入全球百强机场行列。200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大关,跨入世界最繁忙机场行列。2013年,旅客吞吐量再度越过3000万人次,继2003年突破1000万人次后,10年内实现了旅客吞吐量千万级别的“三连跳”。深圳机场延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水平,创造国内乃至世界民航史上发展速度的一个“深圳奇迹”。同时,3000万运力的突破意味着深圳机场作为重要航空枢纽的地位已经形成。

随着深圳机场的快速发展,机场硬件设施的设计保障能力屡屡被实际旅客吞吐量甩在身后。在“深圳奇迹”般的旅客增速推动下,深圳机场的基础设施不断实现规模和能力的跃升。1996年,深圳机场在通航5年后便启动了航站楼扩建工程。1999年1月20日,2号航站楼(现A号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营。2011年7月26日,深圳机场第二跑道正式启用,深圳机场从此迈入双跑道运行时代。

 

 

深圳机场2号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营

 

2013年11月28日,深圳机场正式进入T3航站楼新时代。67架大小飞机先后驶入深圳新航站楼,一夜间完成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航站楼转场。融合了建筑美学、绿色节能和功能实用等元素的深圳机场新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也标志着承载深圳22年的老航站楼退出历史舞台。新航站楼分为航站主楼、十字指廊候机厅、远期卫星指廊三个部分。拥有两条跑道,其中长3800米、宽60米的第二跑道飞行等级为4F,可以满足目前世界上最大型客机空客A380起降。T3航站楼的启用使得深圳机场的羽翼更加丰满,为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空间。

 

 
深圳机场完成T3航站楼转场

 

迈进国际航空枢纽新征程,助力深圳“双区”并驾齐飞

 

 

尽管深圳机场客货运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发展,但长期“干线机场”的发展定位已与深圳城市发展阶段和战略严重脱节。深圳机场较低的历史定位决定了其在国际航权分配、航线时刻审批、空域资源使用等要素配置中的劣势地位,也影响着驻地航空公司的战略布局。深圳机场国际业务在很长一段时期发展缓慢,大量本地国际联系需求需要依靠广州和香港机场满足,机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深圳交通中心于2014年开展《深圳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时,立足深圳城市功能定位与对外航空出行需求特征,首次提出深圳机场功能定位由“区域性航空枢纽”向“国际航空枢纽”升级。经过多方积极呼吁,于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采纳相关建议,正式将深圳机场定位由“干线机场”升格为“国际航空枢纽”,开启了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新征程,迎来了国际业务发展的黄金期。仅2016年上半年,深圳机场就先后开通了深圳至东京、迪拜、悉尼、洛杉矶及法兰克福5条国际航线。2016年,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一举突破4000万人次,三年间又一次实现了客流千万级跨越。

在随后的三年时间内,深圳机场肩负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全新战略使命,依托区域和城市强劲的发展动力,国际航线网络持续拓展,国际业务规模快速攀升,实现了与深圳发展的“并架驾齐飞”。截至2019年底,深圳机场国际客运航点60个,其中洲际航点达到20个,连通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洛杉矶等国际重要航空枢纽,实现五大洲全覆盖;国际全货机航点达18个,货运航线网络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价值大大提升。客运吞吐量和国际客运吞吐量分别突破5000万和500万大关,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占比从2015年的5.7%,提升至2019年的11.1%。

 

 
深圳机场国际客运通航城市数量突破50大关
 
 
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和国际旅客吞吐量分别突破5000万和500万大关

 

除了国际航线和国际业务的不断拓展,深圳机场还从优化空地资源、提升硬件设施、改善通关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了国际服务能力全维度的突破。深圳机场已先后实现了口岸 24小时通关、外籍旅客离境退税、国际(地区)“通程航班”等政策和业务,并通过对航站楼国际区域进行适应性改造,加快出入境自助化通关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障设施、优化中转流程,推动机场口岸功能完善和中转服务水平提升。2019年,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深圳机场正式实施,深圳机场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中转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深圳机场不断丰富区域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航空市场的价值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17年,深圳机场作为内地唯一机场,与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共同签署“未来机场”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深圳机场正式加入“未来机场”项目,未来将与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会同迈阿密、希斯罗等机场一起,共同研究“未来机场”发展方向。同年,由深圳机场轮值主办的2017年大珠三角五大机场主席会议在深圳成功召开。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五大机场代表及民航各界嘉宾,围绕“加强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进行深入交流。峰会期间,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及珠海五大机场签订了会议备忘录。

 
 
 “未来机场”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
 
 
2017大珠三角五大机场主席会议
 

目前,深圳机场正全面加快推进卫星厅、第三跑道、T4航站楼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在新一轮基础设施扩容完成后,深圳机场年旅客保障能力将提升至8000万人次,在全球航空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将再上一个台阶。同时,深圳机场正加快“未来机场”和“四型机场”建设,着力构建发达高效的“海陆空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在国际航空枢纽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旅客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出行体验。

 

迈入发展历史新征程的深圳机场将肩负促进“双区驱动”的历史使命,建设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成为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中的核心机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更具辐射能力的重要国际航空枢纽,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增添强大动力源。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圳机场将雄踞“湾区之心”,继续书写“深圳奇迹”。

 

撰写:欧阳新加
审核:黄启翔、陶银辉
审定:邵   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