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机场服务“上新”
全新改造升级后的出租车候车区
正式面向旅客开放
在全国机场中创新试点出租车候车
由“绕行排队”变为“人人有座”等候模式
打造高颜值、顺畅高效的候乘环境和体验
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深城交”)承担的
《深圳机场T3航站楼前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
所提出的改善方案落地实施
媒体广泛关注
乘客纷纷点赞
变化1:
旅客排队零绕行,候车时长缩短一半
旧模式:绕行距离长、体验不佳
深圳机场出租车候车区日均保障出租车约8000台次、旅客约12000人次/天。原候车区采用蛇形绕行排队模式,节假日晚高峰出租车旅客排队时间约15分钟,部分时段排队时间超过30分钟。
原蛇形绕行排队模式,高峰时段排队长度达700米,旅客需拖着行李不断地往前挪动,无谓绕行距离长,体验不佳。而且原候车区采用不锈钢围栏隔离旅客,难以体现深圳的城市形象和人文关怀温度。
新模式:环境设施、候车流程双提升
深城交通过对以往现场“堵点”的分析和聚焦旅客需求,深圳机场对出租车候车区进行了优化升级。改造后的出租车候车区被划分成了16条排队通道与1条爱心通道,每条排队通道对应休息区域设置36个休息座椅与靠椅。
现场还配置了手机充电插座、自助售卖机,充分满足旅客候车时休息、充电等多元化服务需求。
平峰期,旅客根据现场开放的通道、可以快速乘车,在夜间等客流高峰时段,旅客在等车过程中可以享受“人人有座”的候车模式,不用像以往一直站立绕行,可以有效提升旅客的候车效率与体验。
在今年春运返程高峰期,深圳机场对优化后的出租车候车区及排队模式进行了试运行,旅客最远步行距离由原先550米缩短至180米,候车效率提升30%,旅客平均排队候车时间未超过15分钟。
根据数据模拟预测,
运营稳定期后,
在节假日高峰期,
旅客最远步行距离由原先700米缩短至200米,
旅客平均排队候车时间
由原先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
变化2:
乘客上车更安全,车辆调度更智慧
改造后的出租车候车区除了流程和硬件升级,深圳机场还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智慧化候乘车和智慧化调度。
候车区现场显示屏会实时播报显示16条通道开放状态,每条排队通道入口均配置一套闸机,闸机开启功能与大屏联动,排队出口上方均设有显示屏用于显示等待时间、通道开放状态等,借助智慧化手段提高现场管理效率及旅客服务质量。
为提高现场上客效率和安全系数,深圳机场还对原有出租车上客通道进行了整体翻新改造,配合新规划的候乘排队通道,重新规划停车上客位,新增设8条人行横道,保证高峰时期8个乘车点可供48辆出租车同时上客。
根据前期测试情况,
机场出租车上客平台单小时发车
最高可达到1200车次/小时,
旅客疏散效率近1800人次/小时。
项目投入使用后得到了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宝安日报、腾讯网、光明网、新浪网、深圳晚报、中国经济网、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得到了市民、旅客的一致认可和点赞。
深圳机场发布
深圳特区报报道
宝安日报报道
网友点赞
源自深城交“作品”
改善方案陆续落地
2021年,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深城交开展《深圳机场T3航站楼前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项目,目前各项改善方案正陆续落地实施。
《深圳机场T3航站楼前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
为提前应对深圳机场2025年7000万旅客吞吐量所带来的接驳设施规模不足问题,全面提升T3航站楼前陆侧交通服务品质和旅客出行体验,有效解决P3停车场地块“湾区之心”门户地标开发建设带来的交通问题。项目围绕“高效便捷、舒适安全、融合共享”三大目标策略,提出了“增大设施供给、优化设施布局、畅通交通组织;强化公交服务、提升候车体验、加强信息指引;人车立体分层、设施融合共享、建筑交通一体”等9大项措施以及高架系统等10大工程+N项服务提升措施。
项目亮点
1、“细”——全过程聚焦交通服务品质,全面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对每一类旅客、每一种交通方式、平高峰进行细致调研,用心感受;对三层高架系统、上客车道边泊位、预约管理、候车区排队方式、蓄车场智慧调度、停车场差异收费等进行精细设计,智慧管理。
2、“融”——采用融合共享策略,打造两套相对独立的交通体系
实现GTC快速疏散人流、车流,湾区之心诱导聚集人流,在狭窄的空间内,模糊化聚与散的矛盾。运用融合共享交通策略,构筑两套相互独立、又相互兼容共享的交通体系。
3、“巧”——构建空间最优立体接驳面,全面解决站前交通问题
构建GTC南侧三层立体高架平台,既解决湾区之心快速到达问题,又能分担空港八道地面交通压力,还可作为离港平台应急使用,形成双保障体系,在有限的空间内把巧劲用足。
项目所提出的停车场差异化收费标准、出租车夜间补贴方案等政策已经实施,社会车辆停车场内部即停即走车位、出租车应急上客通道、出租车候车区改造工程已经陆续改造完成,GTC一层迎客车道边一期工程正在施工,三层高架平台以及道路改造工程正在开展前期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