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主办,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福田区企业服务中心支持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院士专家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在深业上城开幕。本次活动以“人才汇湾·AI赋能·智创未来”为主题,汇聚了11位院士专家及230余名科技界、企业界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区域协同发展等前沿议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建言献策。


大景.JPG


开幕式上,深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邓晓俊,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林祥,深圳市福田区副区长、党组成员余枫分别致辞,强调深圳正通过优化人才政策、强化产学研融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会长孟建民,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春主持。


邓晓俊

林翔.JPG

余枫


在主题报告环节,多位院士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黄卫以“数学为基、交叉创新”为核心,阐述了数学工具在解决重大工程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周玉提出,一流城市需与一流大学协同共进,呼吁深圳突破传统范式,通过国际合作办学加速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教育部云南高等研究院院长徐政和分析了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研发进展,指出储能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的核心支撑;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张丹展示了智能机器人在低空经济、极端环境作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强调具身智能技术将重塑未来产业生态; 欧洲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长、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林间则聚焦海洋科技,提出深圳应通过科创、产业、深港“三圈联动”,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院士对话环节进一步聚焦科技与产业融合路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张丹提出,通过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的空地协同及具身智能技术,可突破单一平台局限,开拓建筑维护、集群作业等更广阔的低空应用场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教育部云南高等研究院院长徐政和强调,发展高效、绿色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对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指出,低空经济发展需攻克高精度三维地图等技术瓶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周玉建议,深圳应通过高起点国际合作办学等捷径,突破传统范式,加速构建一流高等教育体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研究员俞书宏提出,仿生新材料在无人机轻量化、柔性电子等领域潜力巨大;欧洲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长、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林间则提出,深圳发展海洋科技需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赛道,并通过“三圈联动”协同机制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物医学工程校长学勤讲座教授李晨钟呼吁加强智能生物芯片等跨界技术布局,抢占智慧医疗产业制高点。


8.jpg

李清泉.JPG13.JPG孟建民.jpg俞书宏.JPG15.JPG16.JPG17.JPG李晨钟2.jpg14.JPG12.JPG


作为深圳“人才日”品牌活动,该活动已连续举办九届,累计吸引百余位院士参与,成为大湾区高层次人才思想碰撞、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与会专家认为,在AI技术浪潮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叠加背景下,需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学科交叉与成果转化,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


222.png